一、环渤海地区的两湾合作论坛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与中东各国都面临着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任务。中国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振兴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虽相隔遥远,但并驾齐驱,相互需求不断增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
在此有利形势下,一批外交经验丰腴的中国前驻阿拉伯国家大使和相关专家学者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并与国内和阿拉伯有关方面联系协商,正式由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适时提出“两湾合作论坛”这一概念。
“两湾合作论坛”所处的国际大背景是,和平、合作、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时代的特征;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已促使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走到了一起,这是一种历史的机遇和缘分。
建立“两湾合作论坛”这一平台,是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务实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促使双方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两湾合作论坛”将首先致力于构建和打造,渤海湾和阿拉伯湾两地区举行经济理论交流和开展经贸洽谈的“两湾明珠大厦”,这既是双方沟通对话的汇合点,也是双方务实合作的出发点。
我们坚信,“两湾合作论坛”在各自国家政府和民间的大力支持下,将从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的手中顺利健康诞生,必将成为全球地区合作的楷模与旗帜。
二、两湾介绍
1、两湾基本概述
(1)环渤海地区发展形势与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的形成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该区域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中国政府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和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学术界和经济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共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该区域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条件。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腴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为国际经济界所瞩目。环渤海经济圈东临日本、朝鲜、韩国,北临蒙古、俄罗斯,位居东北亚中心,辐射亚太经济区,既是中国北方内陆及三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结合部,又是通向亚太地区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有利位置,有着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
(2)海湾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与资本市场的转移
海湾(又称阿拉伯湾或波斯湾),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约有25.9万平方公里。海湾地区总面积约为4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8亿,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海湾地区包括8个国家, 即海湾合作委员会(GCC)6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和卡塔尔)和伊朗、伊拉克。 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油库”。其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5%,年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的海湾石油,成为世界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血液”,也为海湾国家带来了滚滚而至的石油美元。 海湾国家利用丰腴的石油美元,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原先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应有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加之各国市场比较小,所以巨额的石油收入除有限投资于石化行业外,尚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从而导致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到国外资本市场,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海湾阿拉伯国家85%的财富都投资在海外,只有不足15%的财富投资在国内。海湾阿拉伯国家拥有近20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其中仅沙特一国就拥有约8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阿联酋和科威特也分别拥有约5100亿美元和28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形式为不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出于对资金安全的担心,大量海湾资本在“9·11”以后流出美国,据估计约有2000亿美元的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资金撤离了美国。 由于海湾阿拉伯国家经济总规模仅有8000亿美元,远远小于其20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他们的9个证券交易市场市值总额最高时仅为1400亿美元,所以没有能力吸纳庞大的石油美元回流,大量的过剩资金在阿拉伯市场找不到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也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波及和影响,海湾国家审时度势提出了“向东方看齐,向东方发展”的战略思路,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因此,有理由认为,今后海湾阿拉伯国家新增的石油美元以及从西方回流的资本,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流向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健康稳固的东方国家。
(1)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第
一、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腴,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丰腴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牛羊养殖居中国之首。
第
二、该地区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以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五省会城市为支点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
三、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金融环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并对国际金融改革提供尝试。
第
四、该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教育资源堪称中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从1990-2006年,该地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规模所体现出的整体培养能力一直很强,五省市在中国的比例稳固在22%~24%,超过“珠三角”、“长三角”两经济圈的总和。
(2)海湾国家经济发展的优势十分突出
第一,海湾国家是世界石油宝库,每年所产原油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每天有400万吨石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62亿吨(2642亿桶),占世界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估计还可开采80年。可以说未来半个世纪内,海湾国家仍是世界动力的源泉。
第二,海湾国家生产的石油美元为他们带来巨额资本财富。随着近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海湾六国石油财政收入大增。沙特沙美银行预测,如果世界石油价格维持在每桶50美元,未来20年海湾6国将产生24万亿美元的巨额收入。海湾投资商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主
【绅移 SUPREME SERVICE】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wx: 13512131526
我司专注于全球投资移民于热点城市:加拿大,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希腊等——移民机构
